首页 > 快讯 特斯联华先胜:未来之城的智慧经在于“一可有一不可”
特斯联华先胜:未来之城的智慧经在于“一可有一不可”
数千年前,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城市,它有着自己的生命活力,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成长。随着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商业的兴起,城市的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力量正在深度介入城市生活的重塑——生活在农耕时代的“城里人”,可能无法想象现代城市中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穿梭不息的车流,以及即时传输的信息和多场景下的机器人。
影视或文学作品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在呈现着未来智能化的“理想之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各方力量都在探索并践行用智能等科技手段来解决现实城市的困扰,然而距离想象中的智慧城市似乎总隔着一层纱——可以想象,但没有全面的可感知。
按特斯联CTO华先胜的说法,目前的智慧城市还没有让其中的体验者感受到“智能”像水和电一样的无处不在和不可替代。“等到真正做到的那一天,其实大家就不怎么谈人工智能了,因为它就成为一个刚需,成为一个必需品。之前没电的时候我们也感受不到电,但今天有电了,我们会觉得有电真好。”
特斯联CTO 华先胜
而这正是人工智能要实现的目标,现在他和他所在的特斯联选择向前一步——实现人工智能的规模化落地,让智慧的“理想之城”“活”起来。
“无行业不AI”来到3.0阶段
就像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可能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是需要逐渐演进的过程,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来到智能时代,科技力量也正在深度介入城市生活的重塑,而旨在完善城市治理,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方式的智慧城市也在经历着不同的演变,不断进化。
华先胜把人工智能十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2年前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的新技术使人工智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解决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个阶段人工智能给未来行业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很多行业都会受到AI的影响,可谓“无行业不AI”,它的解释是“没有一个行业不被AI所改变”。
他补充道:“但那个不是真的变化,只是大家的一个预期。”
第二个阶段,AI从业者开始投入做落地,也是目前大部分人所处的阶段。大家会发现场景很复杂,现实很残酷,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要深入行业才可以,这一阶段的“无行业不AI”被解释为“不深入行业就没有AI的落地”。
在华先胜看来,大部分AI初创企业都是由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创立的,产品都基于相关专用的算法、模型,但并没有深入行业并形成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大规模落地的案例并不多。所以,在这个阶段,真正实现大规模落地的并不是AI初创企业,而是互联网巨头,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有自己的业务需求和场景,然后用AI技术解决了场景的问题,比如搜索引擎和个性化推荐。
“与互联网大厂用AI解决自己的业务问题不同,AI公司或团队推向其他行业的智能产品,虽然也可以成功,但大都只能做案例,只能做标杆,它没有办法规模化!”
第三阶段,行业要成为AI落地的主力军,而不是AI专家,后者的使命在于,让行业的人把AI技术落地到场景里,技术公司还要做AI平台性能力的打造,使得行业可以基于AI平台化的能力去做创新,解决其业务问题,产生真正持久的价值,这是他认为的第三个阶段应该有的模式。这时候,“无行业不AI”的解释又发生了变化,即没有行业的深度参与就没有AI的规模化。
“其实是给AI从业者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采访中,他强调称,“做到前两个阶段已经很了不起,只是我们不能停留在那,还要往前走。”
AI向前一步:一可有,一不可
“锦上添花世上多,雪中送炭人间少。”
华先胜认为,如何深入场景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何规模化落地,如何面向多变的未来是当前AI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而AIoT化、平台化、系统化则是应对前述挑战的关键策略。
他总结为,“一可有,一不可”:“不可”就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可”是可以规模化,“有”是指有核心竞争力。“规模化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最重要的,然后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须有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他选择加入特斯联的原因。“特斯联天生就做到了AI与IoT两大技术的无缝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线,同时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可以说,特斯联在做的事情体现了AI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没有办法深入到行业,之前提供AI能力的公司可能会慢慢退回到提供一些基础能力,但特斯联专注于城市和产业数字化,可以形成这个领域的平台性(操作系统)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城市都是特斯联和华先胜专注且擅长的领域。这也是他所指的“不可替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的深入场景和行业,特斯联深耕城市数智化领域,知道这个行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接下来,就需要一款强大的核心平台,成为当前AI规模化价值落地的可持续基础设施。TacOS 3.0即是特斯联面对未来城市AI发展策略的具体产品。
据介绍,TacOS 3.0将单一的操作系统扩充为一系列由CityIoT、CityOS、CityApp、CityAIoT开发者框架(CityStudio)构成的完整产品体系,力求以全栈的技术产品能力推动城市的全域、全量、全时数智化,形成海量设备的动态智能互联,广泛场景的智能驱动,并逐步实现可扩展和可进化的无处不在的数智能力。
具体来看,首先,CityIoT提供高可用、高性价比传感器/控制器、云边端智能计算设备。其次,CityOS,以TacOS为基础,构建城域AIoT底座,实现楼、社、园、城空间的全域、全量、全时的数字化;同时构建TacOS AI中台,提供城域AI和大数据能力以及能力生产平台服务。再次,CityAPP,为客户提供从数字化顶层设计,到软硬一体化方案落地,再到持续运营的服务及增值服务,支持围绕能源“双碳”、“智慧城市”、“产业赋能”目标的楼、社、园、城数智化场景落地。最后,CityAIoT开发者框架CityStudio,打造集成开发环境及开放社区,赋能广泛开发者生态。
学者本·格林(Ben Green)在《足够智慧的城市(The Smart Enough City)》一书中提到的,“我们需要的是足够智慧的城市,即用技术解决城市问题,不应将城市作为简单的技术优化对象。在部署技术之前,城市需要一个清晰的政策议程。在考虑技术之前,充分考虑城市的挑战和需求才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的“清晰的议程”与华先胜说的“描述方案”异曲同工。
华先胜指出,“我们需要有一个好的描述方案,相对通用的,抽样出来用于不同的场景。然后,根据描述方案做出一套物模型构建和空间模型构建的工具,支撑众多不同的场景。鉴于楼宇、园区、学校和医院的类型不同,甚至同一类型的具体场景也有不同,所以,我们通过一些模板的方法做无限的扩展。”
至于可进化,他举例称,世界是在变化的,数据、场景也随之变化。“就像大街上人们穿的衣服,一天两天看不到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变化,所以,我们要让这个系统可以持续进化。根据每天见到的场景数据来自我更新,这在未来会成为人工智能的标配,现在,特斯联已经有比较好的这方面的基础能力。”
随着互联网、智能技术向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的全方位延伸,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泛在计算时代正在开启。正如梅宏院士所说,我们要面临各种泛在化的“端”资源的有效高效管理需求,又要面临应用需求变化频繁、应用场景动态多变的复杂的计算环境,参照操作系统的求解问题思路,构建面向不同领域的多场景的多样性泛在操作系统,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探索实践的方向。
核心竞争力:跨界与生态
“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可能是工业界最了解学术界的,也可能是学术界最了解工业界的。工业界我不见得是最好的,学术界我也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是一跨界我就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跨界是最难的地方,这个中间就是一个鸿沟。”华先胜对记者表示,但是如果说一个团队能够把两者都能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产品的布局战略就会更容易实现真正落地。
而且,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不是一个公司能够完成的,是要整个行业的带动;反之,它带来的价值也是给到整个生态的。
他认为,今天的核心竞争力跟过去不太一样,已经很难从单点的核心竞争力上取得优势,比如说算法很强,系统很强,平台很强,商业化能力很强,单个能力已经很难形成竞争力,往往需要复合的竞争力。
“你总是要有比别人领先的地方,你很难做到绝对领先,而且现在单凭一两个技术点领先已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了;但是你如果在算法、平台、系统、生态、行业认知等综合能力上领先,还有很多人跟着一起做,也是不错的优势。所以,我们是希望能够提供平台的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也是价值所在。当更多人基于平台化、系统化的能力去深入行业做那个场景里面真正的应用,那就比我们自己去做更能够体现价值,因为它是在这个行业里面的人,他知道做出什么才是这个行业所需要的。”在华先胜看来,跨界和生态的概念始终贯穿在我们这一套产品体系里的。
根据Gartner关于智慧城市的最新报告显示,真正要形成城市的智慧化是来自于智慧城市生态共同的努力,这里面既包含了技术生态、数据生态,也包含了服务生态。智慧城市未来投资的重点是在“拉通”,包括组织层面、数据层面、空间层面和生态层面。
“我们今天做这些事情都有这样一个原则在驱动的,通过开发者的框架,开发者提供很多能力,让大家去实现零代码、低代码做开发,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和应用的扩充,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智慧城市和产业智能化的大潮里来,这个才能实现规模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们具有了一些基础能力和特色能力,但是真正实现大规模的生态应用,还需要一些时间。还有很多要去提升的,包括技术实力、产品形态和商业落地,但是我们整个的理念、布局、产品体系设计是在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的。”华先胜告诉记者,它需要时间,需要产品的成熟度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也需要生态伙伴一起做共创。
“我们定位的是未来城市生活,而不是定位在城市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让大家拥有真正体感好的场景化的无处不在的智能能力,最终的目标是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最后,他以一个场景描述了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智慧之城的一个缩影。“比如,现在会议结束后,我要出门要坐电梯下去,其实电梯应该在等你,不是你去按电梯的;你的下一个行程也是提前做好了出发时间和路径的优化;工作半天想提神,需要一杯咖啡,你只要说一句话机器人就可以把你今天想喝的咖啡送过来;你所在的办公室、会议室空调和照明会按照你的习惯自行调节等,整个楼宇以体验最好又最节能的方式在运行,还是自动化形成的一个全智能模式;你工作、生活所依赖的大大小小的环境都是你贴心的助手,总能让你以最高效、最舒心、最健康的方式和你交互;整个城市也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智能无处不在的方式服务着城市里的所有角色——管理者,建设者,赋能者和体验者 ……”
责任编辑:李斌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2/0929/8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