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三杰齐聚IPO之路 国产协作机器人新老故事怎讲?
三杰齐聚IPO之路 国产协作机器人新老故事怎讲?
前言:2023年,协作机器人将继续凭借强势劲头,持续活跃在市场之中。
疫情自2020年席卷全球,迄今已造成多个产业陷入困局。2022年是被称为资本寒冬的一年,但是机器人行业却在危机中孕育着生机,全年融资甚至超过了400亿。作为机器人领域发展最为火热的赛道之一,协作机器人凭借其强势劲头一直持续活跃在资本市场之中。
据悉,协作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排名前三的遨博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在科创板上市,目前已确定上市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自此,陆续完成C轮融资后的协作机器人三杰——节卡、越疆、遨博齐聚IPO之路。
国产协作机器人全球崛起正当时
后疫情时代,受地缘政治、国际冲突升级、人力短缺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多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产品竞争上升和财务成本压力加大等难题。
艾利特机器人创始人曹宇男表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发掘增量机会,坚持产品力提升,放眼全世界”成为了国产机器人各企业的唯一出路。在全球40%中小企业贡献全球70%产能的情景下,优化产线人力成本结构将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1996年,美国西北大学的两位教授J. Edward Colgate和Michael Peshkin提出了协作机器人概念,2008年,丹麦优傲公司研制的UR5协作机器人交付使用,这让任何人操作机器人手臂成为现实。之后在2012-2015年间,国外协作机器人品牌风起云涌,美国Rethink、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等公司相继推出,此时的国内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
不过在2015年之后,国内机器人厂商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以思灵、珞石、非夕等为代表的企业,将力控技术用于机器人柔顺控制中,引领了第二代协作机器人的快速发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起步较晚的国产机器人,通过创新技术的运用,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完成了弯道超车。
资本持续投入 “吸金”能力不断提升
得益于资本发挥的“加速器”作用,协作机器人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上半年,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金额就接近40亿元,其中节卡机器人完成高达约10亿人民币的D轮融资,创历史新高。据悉,节卡机器人已与国泰君安证券机构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启动IPO进程。
机器人行业是长期主义赛道。近年来,包括机器人在内的硬科技赛道备受资本青睐,协作机器人领域热潮迭起,国产厂商加速崛起。
据《2022年中国协作机器人技术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国产协作机器人在中国的占有率超过90%。2022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比增长1.5%,在整体市场增长疲软的态势下,协作机器人的增速却远高于市场平均增速及其他机型,同比增长达22.2%。
随着国产协作机器人越来越成熟,技术也逐渐接近外资,叠加较为激进的市场策略,2022年上半年外资厂商在汽车、3C行业受到了国产较大的冲击,市场占比出现下滑,协作机器人已经成为中国机器人势力的代表,中国在协作机器人领域更是有望带动全球市场节奏。
乘势而上 走出中国特色
在“二十大”中,习近平主席再一次强调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随着近年来我国力推智能制造,自动化市场发展明显迅猛,协作机器人市场在2023年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23年协作机器人发展五大趋势预测:
技术驱动智能化进程:提升自研硬件性能,软件赋能硬件,以多源感知为基础,依托海量数据改进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技术,通过“端-边-云”协同架构,缓解终端数据处理压力,协作机器人负载和臂长也将突破新高度,充分满足更丰富的需求。
柔性回应制造万变需要:企业必须“以需定产”,敏捷回应市场需求。传统的人力模式无法适应柔性生产的快节奏,企业必须对工厂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自动化升级,协作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灵活、快速、安全部署的要求。
产品丰富多样化应用:产品演进与市场的需求升级同步转变,一方面将从广度上拓展应用可能,推出新型品类,另一方面将破除壁垒,实现协作机器人全场景作业,从工业到民用市场的渗入将速度加快,各类服务型智能化产品会加速推出,并日益进入民生领域。
产业助推生态化融合:竞争越来越激烈,机器人行业进入薄利多销时代,汇聚产业各方主体的资源力量,是协作机器人乃至整个机器人产业跨步向前的重要趋势。
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购、兼并、融合将层出不穷,既有同行业间的横向兼并,也有产业链上下游间的纵向合并。部分实力雄厚企业也将通过跨行、跨国兼并,吸收机器人核心技术,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发展。
结语与未来
伴随第二代全球协作机器人的市场普及,中国工业自动化的进程有望提速。未来,面对行业内卷,同质化竞争之下,国产协作机器人需要站在更高的格局,凭借新技术的力量,实现产品的独特化、差异化,在这新开辟的赛道中实现技术攻关,乘势而上,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3/0313/54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