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城市 市场规模超20万亿!科技巨头抢滩布局新型智慧城市
市场规模超20万亿!科技巨头抢滩布局新型智慧城市
日前,第二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峰会在青岛开幕,30余位行业知名院士专家、来自全国23省76市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众多头部企业代表云端齐聚,探索热议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
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新型智慧城市进一步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峰会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大推动、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未来,随着数字经济、数字乡村、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等建设的加速推进和“新基建”的持续深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尤其是一波接一波的政策推动,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个诱人的市场,吸引各大科技巨头抢滩布局。作为中国国数字经济领导企业,联想集团多年深耕,推出了行业首个新型绿色智慧城市方案,由“新IT+绿色能源”双轮驱动,以“端-边-云-网-智”的新IT架构多维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通过新IT重构绿色新型智慧城市的价值,实现了中国智慧城市从智慧城市1.0、2.0到3.0+的跃迁,展现自身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强大赋能力。
进入大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本届峰会由国家信息中心、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大数据局联合主办,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刘宇南,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宁吉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等行业顶尖专家对中国新型智慧城市最新发展趋势和建设理念进行了深度解读。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一个新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思路,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早在2019年,全球在建智慧城市数量就已经超过1000个,并且该数量正在逐年攀升,增速逐渐加快。
近年来,从智慧交通到智慧管理,再到智慧建造,随着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步入一个崭新阶段:加速布局新基建,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为突破口,提升城市运行效能,挖掘数字经济红利。可以说,在经过概念普及、政策推动、试点示范之后,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等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已超过700个,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已分别达94%和71%。
各级政府持续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直接拉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据中国信通院等数据统计,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近几年均保持30%以上增长,2021年市场规模达21.08万亿元,预计2022年其市场规模将达24.3万亿元。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24.6万亿元。从细分市场占比来看,智慧物流、智慧建筑、智慧政务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8.9%、24.4%和18.7%,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其他领域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稳定的经济增长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智慧城市支出规模不断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约为259亿美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2.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仅次于美国的支出第二大的国家,预计2022年我国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达313.8亿美元。
峰会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大推动、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本届峰会的顺利召开,将进一步放大平台效应,有效宣传推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新成果,助力全国各省市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化交流合作,共商合作发展,共享智慧成果,共绘美好未来。
长效运营才能可持续发展
当前,智慧城市是科技城市的重要抓手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并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等的建设作了具体部署。
在本次峰会上,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中国数字政府发展大中城市指数报告》,根据指数排名,北京、上海在直辖市中领跑,浙江、广东、山东列省域前三,深圳、杭州、青岛、济南在副省级城市中跻身第一梯队。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了《2022标准化支撑政府数字化转型评估指数及全国典型实践50强案例》,广东、山东、浙江评估指数排名全国前三。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既是老百姓对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追求。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正处于从“技术创新牵引”到“制度创新牵引”的重要转折点,体制机制、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等制度领域的创新将成为现阶段引领新一轮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突破口,长效运营则是重中之重,唯有打造长效运营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刘宇南在峰会致辞中明确表示,需要着力解决三个重点问题。“第一是深化城市治理创新,提高城市应对疫情及自然灾害方面的韧性;第二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智慧县城,助力乡村振兴;第三深化建设模式创新,建设和运营并举,打造长效运营机制,向企业授权数据开放,促进自我造血和自我运转。”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各地政府日益深入地认识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想健康发展,就需要解决智慧城市投资之后的效果问题,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管建不管运营了。“因此,推动智慧城市发展要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目前,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的价值生态,已成为各地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单志广表示,投建运一体化是目前运营模式发展的主流方向,价值生态构建是长效运营发展的主流趋势,运营机制创新是长效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专业运营是长效运营成效提升的基本保障,数据运营是智慧城市价值释放的核心焦点,用户运营是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的关键内容。
“联想方案”引领行业新方向
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风口,引发众多科技巨头竞争布局。其中,联想集团推出了行业首个新型绿色智慧城市方案,通过新IT重构绿色新型智慧城市的价值,实现了中国智慧城市从智慧城市1.0、2.0到3.0+的跃迁。
据悉,从2019年开始,联想方案服务业务就在智慧城市领域持续深耕,目前,联想方案服务业务已经深度融合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提供从顶层的整个城市的设计和咨询,到设计方案出来之后的集成和安装部署,以及后期的长期IT运维服务支持等,真正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运营服务商”。
“新IT”是联想集团基于“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为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新IT全要素技术、服务和端到端综合解决方案。在新IT技术的支撑下,绿色和智慧融合发展已成联想集团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着力点,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新IT+绿色能源”牵引联想集团智慧城市服务升级,全面促进绿色科技赋能城市,并催生出联想集团绿色一体化解决方案,即基于“一个平台,两大架构”一体化的“绿色智城”解决方案。
联想集团绿色智城的“一个平台”是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发的城市运营管理中台,即以推动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城市运行动态的数字化为目的,将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物联网(IoT)等多项技术统一集成的开放式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平台汇聚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建立面向城市管理应用的数据治理体系,打造数据驱动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模式,实现实景动态监测感知、事件联动及指挥调度应用等,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城市资源的安全运控,都会通过传感头、摄像头、数字化子系统采集出来,并通过包括5G、北斗在内的物联网技术传递到云端和城市的管理者,基于这些数据以及城市模型可以构建数字孪生体,从而更好地高效管理我们的城市。
“两大架构”是基于“端-边-云-网-智”的新IT技术架构和城市“源-网-荷-储-控”绿色能源架构,从感知层到PaaS层、再到智能方案都进行了充分融合。将建立起绿色化、智能化平台,链接城市的能源设施与耗能设施、重点场景,实现城市能源数据的无界流动。在实际交付中,基于联想集团新IT技术架构体系中,构建了“城市数据大脑”,同时这也是城市实现绿色智能和自我进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台核心应用层的AI能力将实现知识到城市智能的转化,并进一步降低大系统中人工搜索和读取数据的比例,从而实现从一个城市到更多城市的快速复制能力。
联想集团新型绿色智慧城市通过新IT和绿色能源的融合,对包括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等各类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响应,解决了智慧城市发展中四大效用目标,即治理高效、服务便民、产业发展、生态和谐。
在新型智慧城市领域深耕多年,联想集团成绩斐然,更一再获得行业的权威认可。早在2020年,联想“文昌智城解决方案”首次参与IDC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评选,即成功当选。而在今年1月IDC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的评选中,联想总计有五个项目斩获奖项,成为IDC奖项评选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6月,联想所打造的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智慧文旅园区“北京颐和园智慧旅游”项目,从330余个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经济、旅游、艺术图书馆、文化及公共空间”类别的最佳亚太智慧城市,成为中国内地获得“2022年 IDC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的四个获奖项目之一,再次彰显了联想集团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卓越实力。
未来,联想集团将进一步把新IT技术和绿色能源技术充分融合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探索、发展并完善长效运营的机制和模式,持续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2/1223/36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