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资讯网

首页 > 快讯 数字文化助力智慧城市“城设”打造

数字文化助力智慧城市“城设”打造

近年来,智慧城市的价值日益凸显,与其内涵相近的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也成为热词。智慧城市不再被单纯视为在城市治理中对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而是一个助力城市提升基层治理、突发事件应对、城市文化建设、人民美好生活实现能力的体系化概念。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强烈,不仅是对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渴盼,更有对城市人文环境不断增长的诉求。智慧城市的“底座”,正在由单维的“科技”向双擎的“科技+文化”支撑升级。

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期待显著增强

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人民群众对城市精神建设、城市人文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的期待持续提升,但部分城市相关工作在落地上仍存在能力欠缺、方向模糊、抓手不足等问题,少数地区在推动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上决心与干劲不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有差距;二是城市发展技术功底强、文化“配套”弱,围绕城市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落地施策、市民参与的多维度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水平与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能力不匹配,造成信息资源闲置或“孤岛化”。

通过对微信平台2021年度涉文旅关键词的热度分析发现,乡村振兴、非遗、文创、城市形象、红色旅游、城市IP等词,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提及,在“智慧+”之外,“文化+”获得更多关注(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发布相关内容的媒体、政务类账号占比约30%,表明相关诉求均在增强。而网民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评价情况显示,26%的网民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将有助城市文化气质提升。

同时,城市形象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定位不准,传播方向失焦。有的地方对自身城市定位要么挖掘不准,要么难以取舍,导致传播偏向,或者过于发散,不利于舆论记忆聚焦。二是千城一面,独特性、差异性开发不够。当前不同城市景区商业街差异度弱,商品也易“撞款”。三是缺乏城市精神支撑。有些地方推出的产品令民众认为没有城市内核、灵魂、精气神。四是“玩法”单一,尚未把握互联网传播特征,没有解决好结合自身特点用好网络的问题。五是市民参与度不高。一些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还没能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力。

2019年10月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游客正在参观由数字技术呈现的中国古代绘画。

新时期“城设”工作破题“三部曲”

为全面助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舆论对“城设”期待不断增强与城市文化建设不足的矛盾,“城设”的打造宜从三方面破题。

第一,对城市“分型”,摸清发展诉求。在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下,可以按发展阶段和需求将城市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酒香巷子深型”城市。此类城市有好的文化资源、文化品牌,但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知名度,寻求传播“出圈”。二是“文化符号包袱型”城市。此类城市文化资源和名气兼备,但传统IP符号和城市形象与新时代城市发展诉求匹配度低,甚至形成制约。比如,传统主打IP符号网络认知度较低、文化资源与当前文旅新理念无法接轨、文旅接待设施和吸引物建设过早等。三是“早已出圈型”城市。此类城市文旅资源丰富、工作成熟,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面临的则是城市传播如何“保鲜”和产生长久吸引力问题。四是“IP传统厚重型”城市。此类城市具有强大IP资源,但亟待唤醒和激活优质文化符号,使其更为灵动、亲切,贴近年轻人、焕发新活力。对城市发展阶段和需求深入把脉,有助于进一步精准施策。

第二,对数字文化产品“分类”,挖掘适配“城设”的场景。数字文化产品类别丰富,除游戏、电影、电视剧、综艺等传统“数字+文化”领域外,电竞、数字文博等新兴领域也成为服务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渠道。这些产品基于自身特色、优势,正在成为打造“城设”、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和连接器。

以数字文博领域为例,文博机构的数字化产品已经成为城市文旅IP打造的“标配”,直观展现城市传统文化底蕴,服务线上线下用户游览、知识获取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令城市形象生动,对年轻圈层形成吸引力和黏性。有些电影、电视剧已经完成助力新时期城市形象塑造工作,例如重庆自2006年电影《疯狂的石头》热映后,成为影视剧取景“胜地”。随后,《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风犬少年的天空》《沉默的真相》等影视剧,令重庆在传统“山城”印象之外,形成“魔幻”“赛博朋克”等新城市发展阶段文化意象,让外地游客尤其年轻圈层群体,对重庆关注度、向往度显著上升。

此外,综艺、电竞、游戏也成为地方城市形象传播努力运用的文化产品。比如部分综艺节目,即以全国城市巡回录制形式设计节目环节,以明星为“引线”,实现城市形象、文化特色的展现。也有一些城市,大力发展电竞、游戏等新兴数字文化产业,通过赛事承办、企业引进等方式,打造“全球电竞之都”“电竞文化之都”“网络游戏之都”等,为城市文化名片提供新标签。

基于大数据和网络问卷调查,我们选取数字文博、电影、电视剧、综艺、电竞、游戏、音乐等具有一定产业实践和群众基础的数字文化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城市文化和数字文化产品相结合时,六成以上用户认为将拉动城市文旅资源更新和提升城市影响力,56.5%的用户认为还将激发城市新的增长点,55.9%的用户认为可为城市增添新标签(见图2)。数字文化产品正在助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城市人文发展、城市形象传播工作效果提升。

第三,对数字技术“分层”,做好技术对文化建设精准支撑。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VR、AR等技术逐渐应用于文化领域,网民通过各类互联网应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文化体验。数字技术助力城市文化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存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城市文化存储体系。城市中蕴含大量的线下文化数据,需要多方采集、有效存储,形成城市文化数据资源池。以文博类数据为例,部分文物不能面向所有人开放,但可以将相关文物数据科学采集存储,通过数字化展陈向更多公众展示,从而最大程度呈现文物承载的城市文化内涵。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涵盖26大类文物,超过186万件/套文物基础信息、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有效满足观众博古赏新、学习研究等需求。

复“原”——基于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活化城市文化遗产。在近年来的城镇化改造过程中,存在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城市文物古建被损毁或拆除的情况,数字技术可助力此类文化资源“复活”,以新形态得以传承。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有2万多座土楼,在土楼保护性开发过程中,如何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不破坏建筑历史风貌,保留土楼文化特征、建筑形制,以及开发特色化旅游成为难题。针对这些问题,龙岩市政府借助互联网平台数字技术,运用游戏级引擎将土楼数字化建模,融入具有广泛用户的《天涯明月刀》游戏场景中,并围绕“振成楼”“振福楼”“环兴楼”三座客家土楼开展深度文旅合作,让用户深切感受土楼文化魅力,成功促进城市文化形象传播。

连接——搭建城市数字文化应用服务平台,将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文化资源管理服务等与市民文化体验打通。城市文化服务,既需要对公共文化资源有效管理,更要让民众充分体验和享有文化资源带来的文化滋养。城市数字文化应用服务平台并非数字技术集成平台,旨在构建智慧城市文化服务新模式,形成城市数字文化服务生态体系,由“C端”民众、“B端”文化资源单位或运营方、“G端”政府相关部门合力构建多样化数字应用工具,并进一步形成相应商业模式,促进生态系统既富含公共属性,同时还能具有市场化运作能力,产生长远社会与经济效益。从行业实践看,城市数字文化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尚需较长时间探索。以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企业共同打造的“一部手机游云南”为代表的“一机游”模式,可视为其初阶探索形态。该模式由“一个中心、两个平台”构成:“一个中心”即旅游大数据中心,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两个平台”为游客服务平台和政府监管服务平台,保障“C端”“B端”体验和运营。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面对城市人文与技术平衡发展的新要求,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智慧城市,要以“城设”为引领打造智慧城市“科技+文化”底座,以智慧城市的良好服务提升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市民大众对城市形象塑造、传播的期待,助推新时代城市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铮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温馨系腾讯数字舆情部高级研究员;邓晨曦系腾讯数字舆情部首席架构师

来源:《中国网信》2022年第7期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2/1216/34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