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AI文艺创作,是否黯淡了“人情味”?
AI文艺创作,是否黯淡了“人情味”?
文艺创作璀璨了人类的星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藏,但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AI(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持续进入人们的视野,涉及写诗、作画、下棋、音乐、舞美等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艺创作手段,创新了文艺表现形式,并对传统的文艺观念、艺术形态等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社会公众的目光也聚焦到这一现象,引发了人工智能文艺能否开创出文艺类型的新天地,人工智能创作是否黯淡了人类独有的“人情味”新思考。
从阿尔法围棋(AlphaGo)人工智能机器人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到AI写诗借助百度文心大模型技术根据用户提供的关键词,生成专属诗歌……AI涉及的范围愈发广泛,技术愈发精湛,一些公众和专家思考研究下得出了不同的见解。
对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智能与计算艺术实验室从事智能绘画创作研究的李茂副教授来说,“计算机生成的创意图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众追求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满足顾客追求个性化的追求,实现工业产品的个性化”。比如AI在生成装饰应用上能制作出一些独特的文、工艺产品,拥有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吕建成表示,“我们的团队依托实验室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基础,结合深度学习等计算机前沿技术,进行了人工智能绘画、人工智能诗歌、人工智能音乐的创作研究。”一些社会公众则认为,AI创作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和资源,节省资金成本,在便捷中提高了生活品质,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的突出优势也获得过一片赞声。
与AI能够发挥文艺创作理想作用的观点相反,一些各自领域的杰出人物和爱好者指出,这项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不成熟、不精湛的局限性,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缺乏人性的内涵,仅通过模仿和拼凑永远无法创作出“真正的作品”,而过于随意和便捷的创作,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差错百出,无法联系相关作者和创作历程从中体会作品中饱含厚意的真情实感,无法深入社会道德反映“真正的生活”,并对人类美妙的灵感是一种亵渎,且AI强大的学习模仿功能引起了大家对有一天AI创作会取代人类艺术的担忧,会对致力于原创的作者造成劣性影响,署名与版权、收益与费用、安全与伦理问题也是争议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AI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工具已经并且将继续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在各类比赛中屡见不鲜,且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研究者和投资者,探讨和创新的步伐从未停下,加之近年来其他技术的发展支持,对它的新进步、新成长起了辅助与推动作用,在未来它将更频繁的暴露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将打造更广更深的新天地。艺术创作中的“人情味”不能仅靠“人类大脑”来衡量,纵然安全与伦理的矛盾在舆论中不断地翻转,我们仍在理性的思考中期待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未来,如何完善相关制度利用好AI创作转化成文艺创作新动能是公众“忧虑”的真正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赵龙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2/1112/24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