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格力进军照明安防!美的海尔们早已出发,全屋智能大战开打?
格力进军照明安防!美的海尔们早已出发,全屋智能大战开打?
美的、海尔、格力、TCL、海信、三星,全屋智能时代的六种答案。
全屋智能再次成为家电行业的最热概念。
近期格力电器连续出招,一方面在 " 零碳健康家 " 体系下,布局空气、能源、健康、安防、光照等多个子系统的产品线,入局照明、安防赛道,试图从传统空调企业,走向全屋智能;另一方面,全国多地格力专卖店陆续更名为 " 董明珠健康家 ",线下门头统一换新,把个人 IP 与全屋智能、健康家居强行绑定在一起,引发广泛关注。

(图源:格力)
无独有偶,不久前,美的在佛山主题为 "AInnovation(AI + Innovation)" 的 " 美的科技月 " 活动上,也展示了 AI 智能体和全屋智能的最新成果。美的全屋智能总经理尚喆博士还接受雷科技创始人兼总编辑罗超视频访谈,深入分享了美的的全屋智能的发展思路和差异特征(可关注雷科技视频号等平台获取视频内容放送)。尚喆表示 " 家电家居一体化 " 是美的全屋智能的核心优势,美的未来将深入利用 AI 大模型等技术深耕全屋智能,给用户更简单、舒适、更经济、更有趣的居家生活体验。

(图源:美的)
事实上,在今年上半年的 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9 月的 IFA(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品展)上,雷科技均观察到全屋智能成为家电巨头焦点战场的趋势。从格力、美的,到海尔、TCL、海信、三星,六大家电巨头们不约而同地瞄准全屋智能赛道,与其说这是一次行业大方向的趋势,不如说是家电行业整体在试图寻找下一轮增长的突破口。
虽然行业整体趋势已经明朗,但真正决定全屋智能走向的,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不同企业给出的路径选择。过去几年里,家电巨头们对 " 智能化 " 的理解一直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品牌强调底层系统,也有强调空间整合、强调品类扩张,还有的品牌押注入口设备。那么,家电巨头们的方向,到底有哪些区别?
在六家企业中,美的对 " 全屋智能 " 的理解最接近 " 系统重构 ",也就是要用 AI 驱动家庭,从 " 听指令 " 走向 " 主动理解 "。在与雷科技的对话中,美的全屋智能相关负责人介绍,小美 AI 家庭助手、AI 主动智能和六大智能体系统,正在让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产品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能够基于用户习惯自动决策。" 让家电自己会判断,而不是等待用户下指令 ",这是美的对全屋智能的理解。

这种方式的核心不在于多卖多少智能产品,而在于构建家庭底层的 OS。美的选择了 " 算法在前、平台为底、硬件为体 " 的路径,把过去分散在不同产品里的智能能力全部拉回 AIoT 平台,再通过美居 App 统一控制。此外,美的也是国内家电中最早强调 Matter 等互联标准的大厂之一,希望让更多第三方设备能够加入美居体系。
与美的偏 " 系统工程 " 的做法不同,海尔选择了一条 " 更接地气 " 的路线:把全屋智能做成用户能直接体验、直接买单的整家方案。在与雷科技交流中,海尔三翼鸟团队多次强调," 全屋智能不是概念,而是完整的家 "。在今年 AWE、IFA 等展会上,三翼鸟展区依旧摆出深度还原的厨房、客厅、浴室,用户进入现场,看到的是 " 能立刻搬回家的家 ",而不是一堆单独的设备。

(图源:三翼鸟)
通过智慧厨房、智慧阳台、智慧浴室等不同生活空间的样板间设计,三翼鸟把智能家居从 " 设备互联 " 扩展到 " 空间一体化 "。门店场景也在快速升级,海尔透露,三翼鸟门店正朝 " 家电+家装+家居 " 三位一体方向演进,越来越多用户通过整家定制实现一次性购买。对于海尔来说,这不仅提升了客单价,也让其在家装链路中的位置更稳固。
格力的全屋智能路径更具传统制造企业的特色,核心是 " 通过扩品类占领更多家庭场景 "。从 " 零碳健康家 " 到 " 董明珠健康家 ",格力正试图把空调之外的照明、安防、水健康等硬件系统纳入体系,再通过线下渠道实现整套交付。

格力的优势明显来自其强大的制造体系与渠道体系,只要品类足够完整,就能用 " 套系化 " 扩大话语权。但这一模式目前仍偏向 " 硬件闭环 ",在软件平台、AI 推理、开放生态等层面,格力与美的、海尔仍存在差距。" 先把硬件做完,再补软件 " 似乎是格力的节奏。虽然这种方向目前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但这种 " 重制造轻系统 " 的方案,可能会比其他品牌完善整个系统的速度更慢一些。
与其他家电品牌不同,TCL 的全屋智能围绕 " 大屏 " 展开。电视在过去几年持续被手机、平板分流,为了重新夺回家庭入口,因此,TCL 让大屏承担起智能中控角色。今年,奥马电器更名为 "TCL 智家 ",智能套系家电组合不断扩充,大屏中控、智能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之间的协同能力被进一步强化。在 AWE、IFA 展会上,TCL 展示了大屏中控与家庭套系的联动能力,强调 " 电视不仅是内容入口,也是家庭的操作界面 "。

(图源:TCL)
TCL 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显示技术积累和大屏覆盖率,但挑战也同样明显,现在的用户控制家庭习惯已被手机和语音设备深度改变,电视要重新成为入口,似乎更成熟的场景体系支撑。
作为大屏巨头的另一位,海信同样走 " 屏幕入口+套系化家电 " 的路线,但更强调 " 能耗与健康 " 两个关键词。在今年 IFA 展会上,海信工作人员对雷科技介绍,ConnectLife 已经能够实现烤箱、空调、洗衣机、冰箱等设备的统一管理,并加入 AI 能源管理与生活场景建议模块。

(图源:海信)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海信的智能烹饪、健康洗护能力已成为 ConnectLife 的主推方向。今年第 138 届广交会上,海信的 "AI YourLife" 核心主题展区,首次在国内展出 ConnectLife AI 交互方式。
三星的全屋智能布局早已成熟。在海外,SmartThings 已是连接手机、电视、冰箱、扫地机、开关甚至新能源设备的统一平台。三星在 IFA、CES 等国际展会多次强调,与 Matter 1.4 的全面兼容让 SmartThings 成为最广泛的家庭连接中心之一。

(图源:三星)
但在中国,三星的挑战来自本土品牌的强势。由于美的、海尔、格力等企业都在自建平台,愿意把核心入口交给一家国际品牌的厂商并不多。因此三星更像是拥有成熟技术,但却需要找到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模式。
六家企业的方向上差异已经足够明显,无论是从系统入手、从空间入手,还是从硬件扩品类入手,都指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必须在全屋智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传统家电市场近年来增长趋缓,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家电品类趋于饱和。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家电零售额同比下滑 3.8%,空调、冰箱、洗衣机这三大成熟品类的渗透率已超过 90%,且增量主要来自更新换代。
但智能家居却保持强劲增长。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将在 2025 年达到约 361 亿美元,并在 2030 年突破 750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 15%。全屋智能解决方案这一细分市场,预计到 2030 年将突破百亿美元,成为智能家居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当然,推动增长的也不只是规模,更是用户需求发生变化。
过去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单品,像是智能音箱、智能监控、智能门锁等等。但这些设备之间互不联通,各干各的,即便它们各自足够智能,但能干的事却很局限。到了智能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是真正、全面的智能化,这种智能化伴随着场景化、主动响应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下班回家时灯光自动亮起、空调自动调节到舒适温度、热水器准备好适宜水温、窗帘缓缓落下。每个用户都希望家庭能自己运转,而不需要频繁操作多个设备。
全屋智能为何在近几年集中爆发?众所周知,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早在上个世纪我们已经能看到科学家对智能化的畅想,而实现起来却很难,那其实也都是因为技术的落后。近几年,Wi-Fi 6、低时延蓝牙、边缘 AI 推理等技术普及,使得设备间协同更加高效、稳定。
此外,越多设备具备本地 AI 能力,全屋智能越能摆脱云端延迟,实现更快、更稳定的场景响应。一些品牌甚至开始探索 " 家庭大模型 ",试图用 AI 理解用户的生活节奏,这一点在华为的 " 空间大模型 "、美的小美家庭助手等产品中已有雏形。

对于家电品牌而言,线下卖场模式过时、电商价格战利润被疯狂挤压,寻找能够提高客单价的新商业模式迫在眉睫。全屋智能恰好是一个 " 从单品到整家 " 的机会。海尔三翼鸟的整家方案、美的的全屋系统、格力的健康家、TCL 的套系家电、海信的 ConnectLife,都在尝试通过整屋升级实现更高收益。
更重要的是,随着 AI 大模型技术逐渐成熟,全屋智能也借此东风,从简单的多设备互联,转变为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的场景化空间。这意味着,过去用户必须手动设置 " 回家、开灯 " 的规则,而系统会通过学习用户的作息、行为、偏好,自动执行动作。
这样的转变满足了消费者们对全屋智能的想象,也更符合人类在科幻片里设想的 " 未来居住环境 "。同样地,对家电企业来说,这也是一条从单品红海走向系统性增量的新通道。
回到全屋智能的本质,它从来就不是拼硬件数量的军备竞赛。一个家庭里摆上二十件智能家电,并不会自然产生 " 智能 ";真正决定体验上限的,是设备之间能否理解彼此、更能否理解用户。
这也是为什么美的选择把重心前置到系统与 AI 上。这并不是在比谁的设备更多,而是在比谁更懂家庭生活习惯、更懂用户意图。让设备主动、有序、协同地运转,比堆出一个豪华设备清单更具价值。老实讲,这种思路是目前全屋智能最接近 " 正确答案 " 的方向。

而更重视" 先把设备做全,再考虑软件和系统 " 的格力,这种路线在当下显得略有些逆势。倒也不是说这种决策有问题,只是当行业已经从 " 硬件智能 " 迈向 " 系统智能 "" 理解智能 " 的阶段,先把硬件堆满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全屋智能时代里,每一分每一秒都相当珍贵。
在我看来,目前六大巨头的方案没有谁更好,也没有谁更差,但全屋智能是一个不可逆的时代方向,哪个方案能让 " 家 " 更懂 " 人 ",哪个品牌就更接近全屋智能的最终答案。
责任编辑:赵智华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5/1114/1342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