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破解全球发展难题
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破解全球发展难题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国科协“开放合作月”重要活动之一,本届论坛以“人工智能促进科技与发展”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开放科学与全球合作等四大议题,全球科学家、企业家等展开为期三天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发展共识,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协同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潘悦 制图
重磅成果亮相 中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居首
当前,全球正遭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展失衡等一系列挑战,其复杂性与关联性凸显了国际科技协作的紧迫性。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开幕致辞中提出“聚力创新引领科研范式变革、跨界融合赋能经济社会转型、深化交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三大倡议,并呼吁全球科技界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深化新兴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赋能工业、农业、物流、消费、医疗、教育、减贫等各个领域,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力量。
开幕式上集中发布的五项重要成果,成为论坛“含金量”的直接体现:《2025年IUPAC全球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报告(2025):地球大数据视角下的十年进展》《AI技术在氢能领域的应用研究》《智能制造用例模板》及《智能制造新技术应用指南》团体标准、开放知识与数据共享平台Open for Science,全面展现了中外科技界在前沿领域的合作进展。
其中,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牵头编制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报告(2025)》尤为引人关注。该报告借助地球大数据对2015年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多维度“科学体检”,结论直指全球发展的紧迫态势:18项监测指标中,仅“湿地面积”实现2015年至2022年阶段性“无净损失”,11项指标面临“显著挑战”或“重大挑战”,其中8项指标呈明确退步趋势,涵盖粮食安全、水资源、海洋生态、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变化应对等关键领域,揭示全球可持续发展系统性风险正在累积。
在国家贡献度评估中,中国凭借15项自主贡献指标5.84%的平均贡献度位居全球首位,与加拿大、巴西、挪威等国共同成为“正向贡献者”,彰显了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
人工智能演进 从科研加速器到治理新命题
人工智能已从前沿概念演进为驱动科研突破、重塑产业生态的核心引擎,对全球发展的影响早已渗透科研、产业、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它既是推动突破的“加速器”,也伴随着需要审慎应对的挑战,这成为本届论坛的共识。
“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概念,而是深度嵌入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核心驱动力。”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士、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前主席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说。
新西兰工程院院士、奥克兰大学教授徐旬以制造业为例指出:“中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模型已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这对于制造业而言,不仅带来了理念革新,更创造了技术落地与创新的机遇。”作为制造工程专家,他认为基于传统产业的实际需求,模拟仿真技术已逐渐形成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交叉融合的新范式。
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表示,尽管人工智能为科研带来显著突破,但也要警惕局限性与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并非绝对可靠,人工智能也可能放大人类偏见”。针对这些挑战,杜宁凯提出解决方案:“仅靠伦理准则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核心是让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深度结合、持续互动。我们需要像培养人类智慧那样对待人工智能,既挖掘其巨大潜力,也正视其明显短板,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合理运用机器。”
杜宁凯同时提醒,科研的可靠性始终依赖数据质量:“就像任何实验或论证一样,数据本身的质量决定了结果的价值。如今数据量大幅增加,科研人员必须确保数据‘符合任务需求、足够胜任任务’,并通过严谨验证排除污染或问题,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人工智能全面管控真正的出路,在于建立审慎而灵活的治理框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全球科学共同体的深度协作。”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慕凯华强调,科学合作必须建立在共同的道德准则与安全规范之上,但同时也应保持开放。
以开放协同破题 构建全球科技治理新生态
“开放合作”成为本届论坛高频词,与会者一致认为,无论是应对技术挑战,还是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人类共同利益,国际协同都是必由之路。自2019年创办以来,中国科协发起的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已成为聚焦全球科技前沿、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平台。
南非科创部研究开发支持副总司长伊姆兰·帕特尔高度认可论坛价值:“全球科学合作至关重要,中国搭建的这一平台让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全球科学机构能够参与加速行动,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方式,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科协与众多机构携手,共同探讨社会面临的挑战,而非仅局限于科技本身。这样的开放合作对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能起到关键作用,因为科技的进步、公众对科技的信任,最终都将服务于社会发展。”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表示,美国科学促进会和中国科协还将在人工智能与政策结合的方向上展开更具针对性的对话与协作。
近年来,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等多个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这一趋势被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称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不仅是因为亚洲在全球格局中占据着核心,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电动汽车、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拥有着世界级的城市基础设施。”他表示,正是这些优势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组织深耕亚洲、辐射全球的理想枢纽。
“科学无国界。”徐旬道出了全球科学家的心声,“唯有通过论坛这样的高层次开放平台,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以国际视野沟通合作,才能共同铸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这场全球智慧盛会不仅勾勒出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的清晰路径,更凝聚起核心共识:人工智能时代,唯有坚持开放中协作、审慎中创新,构建公平包容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让科技之光普照世界每一个角落。(记者 吴蔚)
责任编辑:赵智华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5/1103/1326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