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从 “人力密集” 到 “技术密集”,无人机撑起边防 “科技盾”
从 “人力密集” 到 “技术密集”,无人机撑起边防 “科技盾”
长期以来,传统边防依赖人力巡逻、定点瞭望,不仅面临巡逻效率低、人力消耗大的现实难题,更存在人员安全风险高的隐患。而无人机,凭借灵活机动、全天候作业、低成本高效能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破解边防困境的关键力量,推动智慧边防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一、行业背景
我国共有陆地边界线约22000多公里,分别与14个国家接壤,其中有2/3的边境线是高山大漠。针对我国边境线出入境人流量大,走私偷渡等犯罪活动严重的情况,客观上要求边防部门执行任务的距离远,反应的速度快。
传统的边防监控多以人工监控的方式进行、比如站岗、瞭望、巡逻等。但由于边防区域地理位置复杂,无人值守边防站现场、出入境口岸现场等边境监控重点区域分布较广,且与监控中心距离较远,造成有线网络利用上的不便,使得传统监控一直未能很好地满足边境监控的需求。
无人机技术的成熟为边防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无人机操控简单、灵活度高,可携带数字相机、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完成空中监视、监测、应急救援等特殊任务,弥补传统监控的短板。随着计算机与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定位精度、数据传输效率持续提升,能够适应边境地区的恶劣环境,为边防监控系统的科技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可以说,无人机的出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补充,更是对传统边防模式的系统性革新,为解决边境防控“覆盖难、响应慢、风险高”的核心痛点提供了可行路径。
二、无人机的创新应用
在智慧边防建设中,无人机不再是单一的“空中摄像头”,而是通过多场景创新应用,推动防控体系向“全域感知-智能分析-精准处置”闭环演进,形成三大核心应用场景,全面提升边境防控能力。
高精度数字孪生底座构建为边防决策提供“智慧大脑”。传统边境地形测绘依赖人工测量,周期长、精度低且难以实时更新,无法满足动态防控需求。无人机采用五视角倾斜摄影技术,可快速获取边境地区厘米级三维实景数据,完整还原山谷、隘口、隐蔽通道等地形地貌特征。
这些数据与AI分析系统结合后,能自动识别非法越境痕迹、走私车辆轨迹,甚至预测潜在风险区域,为边防部队调整布防提供精准依据。例如,某西部边境通过无人机建模,成功发现12个此前未被察觉的非法越境通道,使防控针对性显著提升。
智能巡逻网络的无人化升级打造全域监控“神经脉络”。依托“无人机+自动机库+组网中继”系统,边境巡逻实现从“人工操控”向“自主运行”的转变。自动机库可部署在边境沿线关键点位,无人机完成巡逻任务后能自主返回充电、传输数据,无需人员值守;分布式组网技术支持多机协同,形成覆盖数百公里的巡查网络,消除监控盲区。2022年11月,纵横股份推出全球首款垂起固定翼无人机自动机库,开启边境巡逻无人化新纪元。
应急通信的动态增强能力搭建协同处置“信息桥梁”。边境偏远地区通信信号弱、易受干扰,传统对讲机、卫星电话覆盖范围有限、传输速率低,影响多部门协同效率。无人机搭载MESH自组网设备后,可快速构建空中通信中继节点,将边防官兵的作战半径延伸至50公里以上,确保关键数据实时传输。
三、推动边防体系精准化
除边境防控外,无人机还在边防后勤保障领域实现突破,解决高海拔、偏远哨所物资运输难、损耗大的问题,推动保障体系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为边防官兵的日常补给与持续作战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极端环境适应性突破让后勤通道“通得稳”。高海拔哨所冬季气温常低至-25℃,传统运输车辆难以通行,人力背运不仅效率低,还面临冻伤、缺氧风险。无人机通过材料与系统创新,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碳纤维机身重量轻、强度高,可抵御强风;抗低温电池组与除冰系统确保严寒天气下正常启动;地磁导航技术避免高海拔磁场异常导致的偏航。
在墨脱海拔4500米的哨所,传统人力背运2.3吨物资需120人耗时3天,冬季损耗率高达40%;2023年冬季通过32架次无人机投送,全程仅用1天,损耗率降至5%以下,还成功输送新鲜蔬菜和医疗器械,解决了哨所“吃菜难”问题。
精准投送技术体系让物资配送“投得准”。边防哨所多位于地形复杂区域,物资投送精度直接影响保障效果。无人机构建“视觉-激光融合定位+缓降机构+地磁导航”的多模态投送系统:视觉与激光定位结合实现厘米级精度,确保物资准确投送至指定区域;创新设计的缓降线轮机构可将落地冲击力控制在15G以内,即便输送鸡蛋、药品等易碎物资也能完好无损;地磁导航保障多机协同投送时队形误差不超过1.5米,避免碰撞风险。
构建立体化保障网络让服务范围“覆得全”。无人机后勤保障不再局限于物资运输,而是拓展至“物资+热食+医疗”全方位服务:定期输送粮食、燃料、药品,解决日常补给需求;通过恒温储运箱实现每日热食配送,改善官兵生活条件;应急情况下可快速转运伤员或紧急药品,缓解偏远哨所“看病难”问题。这种立体化模式不仅降低了后勤保障的人力成本,更提升了边防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让官兵能更专注于边境防控任务。
四、无人机市场格局与成功案例
从市场格局来看,我国无人机产业已形成“政策+技术”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为智慧边防提供坚实支撑。政策层面,《智慧边防建设纲要(2023-2027)》明确要求无人机边境覆盖率提升至60%,未来五年边防部队预计产生30亿元换装需求;技术层面,氢燃料电池、5G通信、AI识别等技术突破,持续提升无人机的续航能力、作业精度与智能化水平。
企业布局呈现细分领域优势互补:纵横股份在固定翼无人机领域占据高端市场,其自动机库技术推动巡逻无人化;航天彩虹的CH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集成声波驱离功能,威慑距离达500米,适用于反恐特战;多旋翼无人机则在物资投送、定点巡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实战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无人机智慧边防的应用价值。某西部边境线全长1200公里,涵盖雪山、戈壁、丛林,2023年引入无人机巡查取证平台后,8架复合翼无人机实现多重突破:效率上,单次巡航80公里耗时2小时,效率提升6倍,每日3次全域覆盖使盲区减少至5%;精度上,AI识别非法越境人员准确率达96%,误报率3%,夜间通过红外热像仪成功拦截伪装越境;协同上,多部门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45分钟,2024年1月1小时内完成10人越境团伙合围。
随着DaaS(无人机即服务)模式推广,智慧边防正从单纯设备采购向整体解决方案转型,无人机企业不仅提供装备,还负责数据分析、运维服务,降低边防部队运营成本。未来,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与无人机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其实现“自主识别-自动决策-精准处置”全流程智能化,进一步提升防控效率与精度,为国家边境安全筑牢科技屏障,也为全球边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5/0923/131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