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无安全,不低空:产业链共话数字技术保障低空经济安全
无安全,不低空:产业链共话数字技术保障低空经济安全
近日消息,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与鹏城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5数字低空大会在苏州召开。汇聚国内外院士、科研专家、产业领袖和企业代表,围绕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的总体规划、低空经济的场景与需求、空地智联技术、低空经济安全等内容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大会圆桌论坛环节,北京中天华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叶方伟、中国移动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粟栗、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部总监徐雷,就数字技术保障低空经济安全主题展开探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副校长吴启晖担任该环节主持人。
低空经济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低空经济在政策支撑、技术升级、产业生态成熟等背景下迎来爆发期,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容忽视。
周琦指出,以传统民航为例,一名资深的民航管制员仅能同时调度7-8架飞机。未来一个城市上空如果有千架或者万架无人机要运行调度,由人单独做指挥调度达不到安全的要求。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了应对未来大频次、大规模的无人机活动。
在中国移动粟栗看来,低空经济的网络安全已有成熟架构,反而是监管、监控以及电磁对抗等可能引发新型安全问题。目前不管是技术研究,还是标准制定,甚至监管规则的分工仍不完善。随着安全要求、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低空经济带来更好的安全保障。
中国联通徐雷从三个层面解读了低空智联网络的安全问题。一是通信链路安全,公开频段易受干扰,5G或5G-A的远程接入对飞行干扰有所缓解,但扩大了攻击暴露面,存在信号劫持、篡改风险;二是建筑物的遮挡导致地面基站对低空覆盖不足,带来飞行安全问题;三是无人机采集的各类图像信息、地理信息等会涉及敏感隐私问题,传输、存储、共享环节均需加固。
徐雷进一步补充标准化和数据互通问题。以传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为例,各家厂商收集到各种安全数据之间没法互通,做态势感知很难。在低空经济领域,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飞行器,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对低空经济的网络安全有很大风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叶方伟则指出,低空安全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政策、接口、能力、业务之间的联系不太明确。目前对于低空经济安全体系的建设似乎需要一个强大的外力自上而下统一共建,这不利于快速迭代。应该让参与低空安全体系各环节的参与者都能做自己的贡献,从而推动低空安全的发展。
构建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
如何依托现有的数字安全能力构建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中国联通徐雷表示,飞行器接入5G或5G-A网络,可以复用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成熟应用的二次认证技术,保证低空经济业务的连续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数据面流量的监测和分析,防止黑飞或是航道偏移。
而在数据安全层面,通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使用已经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同样可以复用于低空经济领域。另外,对于数据共享,也有隐私私计算机技术、联邦学习等成熟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叶方伟强调安全体系并不独立,可以考虑把现有成熟的安全防护方案迁移到低空场景之下做高效的整合。应该先行先试解决共性的安全问题,比如针对物理信息系统的身份认证、接入控制等安全问题,以及通信安全、数据安全等都已经有成熟的方案。
叶方伟表示,这一过程中需要兼顾低成本复制和可扩展性。低成本、可复制方面,大量人力物力的解决方案不适合小型团体推进。可扩展性方面,世上没有完美的安全,随着技术一轮一轮的迭代,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能否跟得上迭代?能否可拓展?是如何依托现有数字安全能力构建低空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路。
中国移动粟栗表示,低空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监管,需要治理源头和防御纵深齐头并进。对于治理源头,低空飞行器要有身份,并且身份要和实体人相关联,才能将责任分配和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对于纵深防御,依托通感一体基站,为无人机解决信号干扰,提供航线规划等服务。
周琦补充道,应强调端云协同,端侧无人机需具备“具身智能”能力实现自主感知和自主避撞,云侧或是指挥侧通过融合雷达、5G-A等多维感知,实现对空域的统一感知,进准识别无人机的目标和意图,达到指挥调度的顺畅、安全和高效。
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副校长吴启晖所总结的“无安全,不低空”。展望未来,低空经济安全与人工智能、5G-A与通感一体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低空应用提供动态、纵深的安全保障,支撑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anfangnews.com/2025/0702/12899.shtml